余姚市打造“薪资执行一件事”应用
促进薪资执行工作提质增效
“浙里‘执行一件事’应用”作为数字法治系统内容,已纳入全省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 S1”。省高院统筹规划,发文明确余姚市试点建设其子场景“薪资执行一件事”应用。该应用聚焦法院对被执行人薪资执行全流程,围绕薪资账户协查、冻结、划拨以及生活保障费用支取等环节,实现薪资账户在线协查、资金定额冻结、费用限额支取、余额一键流转等功能,促进薪资执行工作人性化高效开展。自 2021 年 9 月上线“浙政钉”运行以来,已有 69 名被执行人每月通过该应用支取生活保障金 8.51 万元,累计发放生活保障金 53.8 万元,单次薪资执行平均用时从过去的 2 个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
一、需求分析
以往被执行人通过每月固定工资或退休金清偿债务的案件执行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执行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在案件履行完毕前,对被执行人工资或退休金的每一次执行,都需要繁琐的人工协调、操作及手续办理,造成当事人诉累和司法资源浪费。二是被执行人基本生活保障不及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费用不得查封、扣押、冻结,或是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在实际操作中,囿于执行人员有限等制约因素,被执行人基本生活费用往往数月乃至半年发放一次,无法保障被执行人基本生活。
二、场景建设
1.任务拆解。围绕薪资执行全流程,梳理出薪资账户协查协办、基本生活费用发放、账户资金协处等 3 项一级任务,细化拆解成社保缴纳协查、薪资发放协查、专有账户设立、账户协助变更、账户定额冻结、核定基本生活费用、账户余额一键流转、冻结期限预警、账户在线解封等 9 项二级任务。
2.数据归集。由法院牵头,协同财政、人社、金融机构等部门,集成在职人员社保缴纳数额、缴纳单位,退休人员社保金领取数额、账户信息,财政供养人员基本工资、奖金数额、发放单位、账户信息等 8 项数据,实现涉薪资执行基础数据的交互共享。
3.功能集成。一是在线协查协办。法院通过“协助查询”模块向财政、人社等协作部门在线发起协查,实时获取被执行人的相关薪资信息数据。引导被执行人在协作金融机构开设生活保障金专有账户,同步向财政、人社、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送达账户变更、限制、冻结、划拨文书,案件履行完毕后通过“协助解除冻结”模块实现薪资账户在线实时解封。二是基本生活费用发放。法院核定每月被执行人必需生活费用,在执行裁定书中予以特别记载后,通过“保留最低生活保障金”模块送达协作金融机构;被执行人在专有账户被冻结的状态下,每月可自行支取基本生活费用。三是账户资金协处。法院通过“划拨银行账户存款”模块将执行裁定书、协助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送达协作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定期对被执行人专有账户中的可用余额进行划拨,直至冻结金额划拨完毕。构建续冻预警机制,在账户冻结到期前一个月由法院出具意见,通过“继续冻结”或“解除冻结”模块送达银行,避免出现薪资账户脱控、执行款流失等问题。
三、改革突破
一是健全薪资执行协作机制。余姚市人民法院与余姚市财政局、余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分别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明确薪资执行的协作任务。出台《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执行办法》,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权益影响,彰显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二是再造薪资执行流程。改革前,对被执行人工资或退休金的执行,需要法院工作人员和被执行人多头跑,进行冻结账户、定期划拨、定期领取等一系列人工操作,单个案件履行完毕前每年至少执行 2 次。改革后,从薪资账户查询、设立、变更,到账户定额冻结、限额支取,再到余额一键流转、结案解除限制,形成全流程线上办理的新模式,实现单个案件仅需操作 1 次,有效提升了执行质效。
四、下一步打算
当前,该应用已基本实现薪资执行全流程线上办理、全链条闭环管理,但从运行情况看,还存在协作金融机构数量少、内部合规存在风险、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对此,下步将做好完善提升工作:一是争取将“薪资执行一件事”嵌入省高院“点对点”财产查控系统,克服目前协作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通过个人浙政钉接受法律文书的银行内部合规问题。二是拓展“执行款自动分配清偿”、“自动履行正向激励”功能。三是扩大协作金融机构的范围,在浙江范围内推动所有金融机构实现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账户定额冻结+随时限额支取”功能,并在总对总系统中嵌入相应功能。
(余姚市委改革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