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和交易体系
推动数宁赋能乡村共富
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江北 区以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为契机,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登记管理、产权交易等核心业务全面数 字化、规范化、公开化,构筑"完整数据、高效协同、智能监管、闭环管理"的全链条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服务体系,为维护农 民合法财产权益、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资产"数字赋码",创新农资"数字管理"新模式。联动农业农村、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乡镇(街道) 等部门, 通过近地遥感、智能航拍、GPS定位、实地测绘、三维建模等技术,对涉及到农村集体资产的47类531项数据,进行全方位立 体采集,并及时进行登记录入,构建目录联动归集、数据动态调 整、红线自动判定的动态数据库,实现"三清"。一是资产细分类别清。对全区农村各类集体资产具体信息进行了全面排查,根 据厂房、山林、闲置土地等资产形态,细分资产类别为土地资产、 山林资产、河湖资产、仓储资产等。二是定点绘图位置清。对每 处资产现状位置、四自范围、面积大小、所属村社,进行定点定 位,形成"一产一图",同时采取"台账"动态管理办法;年底 对集体资产进行一次核算调整,对因资产出售、征地拆迁、中心村规划建设等原因导致资产资源数量增减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三是赋码管理身份清.对所有资产信息进行赋码,形成"一产一码"并入库.目前,共形成11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近2万条"资 产码",涉及土地132平方公里、厂房47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达51亿元。
二、交易"全程在线",拓宽农资"保值增值"新渠道。一是价格评估入库。针对集体资产相近区域的同类资产存在租赁和 处置价格差异性较大的问题,该区组织镇(街道) 对辖区范围集体资产分门别类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经村民代表大会 讨论决定,形成各个区域厂房、土地、山林等资产租赁和处置指 导价,并实现资产赋码信息、评估数据入库。二是交易在线管控系统自动抓取租赁面积、现状图片、地址点位等资产信息,根据 资产租赁到期的时间节点,自动提醒租赁人提前对资产处置进行 分析研判,在原有线上报名、审核、竞价等环节的基础上,增加 招标合同上传、合同执行公开等在线管理环节,做到评估全部"入 库 " 、交易全程 "在线 " 、数据全面 "上网 ",有效防止集体资 产流失,实现资产增值保值.2021年,江北区完成农村集体资 产交易项目39宗,交易额达6442.2万元。
三、风险 "智能预警 ",探索农资 " 合力监管 "新机制.一 是风险分类预警。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比对,将低价合同、长期合同、闲置资产等10类事项按市场运行情况设置风险监测指 标,建立红、橙、黄三色交易预警机制,从原来零散的、看似毫 无关联的数据背后发现隐蔽性问题并及时预警处置.例如,系统 自动筛查超期合同、超期账款等信息后,通过预警中、处理中、提醒中进行实时预警,做到监管部门跟进督查、处理意见上传留 痕、问题整改及时公开.2021年,累计处理红色预警事项1526 件,橙色预警事项1180件,黄色预警事项953件 , 处置率达95%以上。二是监管部门协同。破除信息壁垒,将资产评估、交易决 策方案、竞价过程、成交结果、合同、收据等信息向农业农村、 审管办、街道、民政、审计、纪委、人大等9个协同部门开放,使相关部门可以随时查看村集体资产交易动态,并对风险点进行 跟踪,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联动监督,形成农村集体资 产交易监管的强大合力。
(江北区委改革办)
余姚市探索山洪灾害防御"新模式"
筑牢人民安全"防护网"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 要指示精神,余姚市聚焦山洪灾害预警难、转移难等问题,推进 山洪灾害风控措施提档、技防措施升级和防御机制创新,着力提 高山洪灾害防御水平。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推 广,并入选省水利厅2021年度第一批水利争先创优优秀案例.
一、强化信息管控,精准研判防御风险.一是梳理防御对象" 一清单 ". 将 18 个乡镇 (街道) 、130个行政村、420个自然 村纳入山洪灾害防治区范围,建立乡镇(街道) 为单位、行政村 为单元、自然村为网格的山洪灾害防御对象明细清单,具体包括 涉险区域居民户、学校、工矿企业、旅游景点等户主或负责人相关信息,确保防御对象全面覆盖、不留死角。二是形成高危区域 "一览表".通过内外业调查和测量,综合分析评判防治区受山 洪灾害威胁程度,划定重点监测区域,实现高险情地区快速定位。
目前共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落97个,划分极高危险区39处、 高危险区91处、危险区97处。三是绘制关联信息"一张图"。 汇集小流域范围、河流(溪道) 走势、山洪灾害防治村落、防御 对象、山洪责任人、航拍影像、转移路线及安置点、水利工程(水 库山塘) 、关联站点等相关信息,形成防灾"全景图",全面展 示全市山洪灾害防御形势,为政府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二、强化技术布防,科学提升防御能力.,一是加强数字平台 “全要素"统筹.迭代升级山洪灾害预警平台,进一步完善扩展 平台功能,新增预警发布管理、小流域"一张图"、态势大屏等 模块,综合集成地形地貌、河流、雨量等多类要素信息;基层用 户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端进行访问操作,即可实现详细预警信息"一屏尽览"。二是加强科技设备"全天候"监测。在11个乡 镇(街道) 先行布设33个声光电预警设备(监测预警一体杆) , 构建新型声光电属地预警网,实时监测水位、雨量等风险要素, 当触发预警时第一时间通过声、光、电等多种形式点对点传输预 警信号,提醒防御对象及时避险.三是加强致灾机理"全方位" 研究.收集整合气象、水文、地质、植被、水利工程设施等数据, 开展山洪灾害致灾机理研究,进一步探寻暴雨—下垫面—山洪发 生规律,开拓防灾新思路。
三、强化机制创新,高标压实防御责任。一是建立防灾"四 预 "机制.优化 "预报 ".水利、气象等部门打通数据壁垒 ,合 力开展分析研判,提高预报精准度.强化"预警".水利气象部门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进一步拓展预警发布渠道, 延长预警有效期.深化"预演".构建数字模型,对特定暴雨情 况下小流域山洪演进过程进行模拟预演,分析灾损情况,为科学 防御提供技术支撑。细化"预案"。完善《余姚市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明确全市山洪灾害基本情况、危险区划分、组织体系、 监测预警、转移安置、抢险救灾等内容,有效规范山洪灾害防御 工作.二是健全三级联动机制.建立市、乡镇(街道)、村三级 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机构,市、乡镇(街道) 两级防指承担组织指 挥协调等工作,村级设立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确保灾情险情快 速响应、快速处置、快速反馈,形成防御流程闭环.同时,结合 基层防汛防台网格体系,落实"包保责任制",明确市包乡镇(街 道) 、乡镇(街道) 包村、村包户三级责任人,确保全市227个山洪危险区防御对象均配备相应防汛责任人、山洪灾害监测预警 员和转移责任人,全面实现"责任到村、预警到人"。
(余姚市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