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上线“甬数通”应用
全面提升统计履职能力
市统计局认真贯彻省委和市委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坚持主动先行先试与系统变革创新相结合,聚焦统计核心业务,突出统计数据全生产链条、统计单位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围绕“打通统计业务各专业、贯通统计流程各环节、链通统计体系各层级、畅通统计服务各端口”四个方面,在全国率先谋划推进“甬数通”应用建设,并于2021年12月29日上线运行。
2021年10月份,宁波市两次作为全国地市唯一代表受邀向国家统计局汇报“甬数通”应用建设情况,得到国家统计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并明确宁波作为国家统计云建设试点城市。
“甬数通”应用采用OCR、AI+RPA、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统计数据智能采集、智能监管、智能生产和智能展示四大场景应用体系。该应用的上线使数据生产更加智能高效、质量管控更加科学规范、监测分析更加智慧精准、统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一、需求分析
一是促进统计职能转型的需要。大数据时代给传统统计生产服务方式带来新挑战。统计部门迫切需要依托数字化改革将统计“生产力”从数据采集、审核管控等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将职能重心由数据采集处理转向数据资源的“精深”分析加工,加快推动统计“数库”向统计“智库”转变。二是提升统计服务质效的需要。现行统计数据生产服务方式下,分专业布置报表易导致专业业务分割,人工采集处理数据影响数据生产效能并易产生数据质量问题,部门数据壁垒影响数据资源集成和价值“挖潜”,也难以有效满足各方面、各层级提出的统计数据服务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实施数据生产服务全链条解决方案来提升统计服务质效。三是打通数据共享壁垒的需要。当前,统计数据特别是单个统计调查对象数据在党政部门间实现打通共享还存在法规、技术障碍,一定程度上造成部门重复调查、重复采数等问题,增加行政成本和基层填报负担,迫切需要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探索部门间统计数据共享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四是减轻基层统计负担的需要。根据现行统计制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承担的各类报表填报任务多达29个;批发零售业统计涉及调查表20张;住宿餐饮业涉及调查表12张;规模以上服务业涉及调查表17张。此外,其它部门部署的常规统计报表更是多达370多张。这些报表、指标均需人工取数填报,频次高、重复指标多,基层反映大,迫切需要加大统计改革力度,整合统计报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二、场景建设
1.任务拆解。围绕统计核心业务,确定智能采集、智能监管、智能生产和智能展示为4项一级任务,并拆解为投资统计数据分析、工业统计数据分析、服务业统计数据分析、社情民意调查数据分析、企业财务数据智能采集、甬上数据智能管家、数据自动编撰共享系统(数智通)、基本单位名录管理、综合分析展示、统计数据空间展示等10项二级任务,并进一步细化为36项三级任务(最小颗粒度)。例如,将“财务指标智能采集”拆分为报表任务、报表管理、上报设置、企业详情、信息发布、信息反哺等6项三级任务;将“基本单位名录库分析”拆分为固定报表、法人产业查询、法人库比对、申报审批查询、税务数据下发等5项三级任务;将“甬上数据智能管家”拆分为县级自动开通准强、市级随报随审等2项三级任务。
2.数据归集。梳理出涉及工业、服务业、农业、投资、能源、科技、劳动工资、社情民意、省内地市、副省级城市、长三角城市等各方面的数据需求并进行归集,其中,工业、服务业、投资、能源、劳动工资、农作物数据通过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获取;市级社情民意调查数据通过CATI调查系统采集获取;林业、渔业、粮食、财政、交通、金融及部分GDP支撑性指标等数据通过宁波市部门数据仓共享获取;全省社情民意调查中涉及宁波的数据和部分省综合数据通过浙江民调在线和数据浙江平台回流获取;省内地市、副省级城市、长三角城市等数据通过加工整合获取。
3.功能集成。主要实现五大功能:一是专业数据“一仓集”。在数据采集环节,打破了以往按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统计专业制定报表制度分别上报的传统模式,以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以“元指标”的设计理念,采用统一的财务指标智能采集模式,由系统取数并生成统计报表。在数据处理分析环节,打通了各专业基础数据“池”,形成统一大数据“池”,实现各专业数据集成共享,可以有效实现对产业经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进度的实时展示和动态监测。同时,对于日常统计报表、综合发布报表以及部门定制的数据需求,实现了一键推送、一网直达;发改、经信等部门在投资系统的外网端,通过账号可以及时获取自己所需的报表数据。二是统计生产“一端控”。构建“甬上数据智能管家”系统,通过部署AI+RPA智能机器人,在县级层面实现自动催报以及自动开通准强;市县两级实现审核错误说明的关键词模糊查询以及增速异常单位凭证资料OCR识别等智能化审核;市级层面实现重要增速指标实时测算、多维度自动汇总、生成统计分析报告,并且通过整理差错情况对统计对象开展标签化管理,实现管控精准制导,形成县级自动开通准强和市级随报随审两大应用功能。三是基本单位“一库融”。实时同步基本单位名录库、调查单位字典库和市监局市场主体三方数据,具备名录单位查询监测、一套表调查单位智能分析、名录信息与部门数据自动比对审核、可视化展示统计单位实时数据等功能,实现统计单位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例如,在法人产业查询模块,可按行业、地区、经营状态、注册登记等类型,灵活查询全市法人或产业活动单位情况。再如,在税务数据下发模块,将税务达规模资料自动与市监库、名录库和一套表进行比对筛选,并自动按地区和专业自动分发,使税务准规模单位的筛选比对由原先需要人工将近一天的时间变为现在只需要线上十几秒的时间。四是财务指标“一键报”。将统计报表采集模式由传统的人工录入变革为系统智能取数,企业可一键上传Excel、pdf、图片等多种格式的文件,后台通过OCR识别技术实现统计指标的自动取数生成预览表,在企业审核提交后即完成报表报送。同时应用兼具统计资料反哺企业的功能,在报表期结束后,企业能第一时间获取反馈信息,了解本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四大主要指标在所属行业中的排名情况。五是统计信息“一屏览”。主要通过“数据宁波”综合数据展示和统计数据空间展示两大子场景来实现。综合数据展示场景融合各专业、各地区统计数据,涵盖三大产业、三大需求、三大收入、关联性指标、创新转型、民生和生态、大众创业、预期性指标等9大分析模块,以数据图表结合地图的方式,实现宁波全域经济社会数据“一屏尽览”。同时,综合数据展示场景还设置了GDP测算分析和城市间比较两个特色功能。统计数据空间展示场景充分应用空间地理信息和大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将统计数据与空间位置相结合,让每一家统计调查单位通过经纬度坐标落在地理空间上,并利用数值网格、点云图、热力图等丰富的数据呈现方式,全方位地展示全市经济发展状况。同时,空间展示场景还可实现任意区域、道路、建筑物内相关经济指标的汇总、分析功能以及历史数据对比功能,为区域经济、楼宇经济数据测算提供有力支撑。
三、改革突破
一是优化统计数据采集制度方法。以现行会计核算准则为依托,将传统的以统计表为基本单元的数据采集模式转换为以统计指标为基本采集单元,推动统计表分解为元指标,打破专业界限进行指标梳理重整,形成填报指标模板清单,为从企业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既有表内指标到统计指标的智能化对接转录提供前提条件。
二是创新统计数据质量监管模式。将企业财务表和纳税表直接作为统计数据采集源头,运用OCR光学识别技术,在自动抓取转录时已同步完成比对审核,并可依托AI智能学习方式,不断调整优化并嵌入数据审核管控功能,实现数据审核评估、质量监督管控制度规定和程序要求的简化和优化。
三是重塑统计系统层级分工体系。通过数字化赋能,重塑统计系统各层级的职能分工,赋予基层统计部门在统计业务指导、培训、普法教育等方面更多的职能权重,使市级层面强化数据解读分析职能,既解放了基层数据生产力,又提高了统计生产效能。
(市统计局)